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團隊發現,Rhomboid蛋白家族成員Rhbdd3分子能選擇性地抑制樹突狀細胞分泌炎性細胞因子而阻止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為自身免疫病提出了新型發病機制,也為其防治提出了新的潛在分子靶標。相關研究發表于6月19日出版的《自然—免疫學》雜志。
我國近年來自身免疫病發病率持續升高,但對于自身免疫病發病的具體細胞及分子機制缺乏深入了解,更缺乏有效的臨床預防及治療手段,因此深入認識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機制以尋找有效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樹突狀細胞是一類重要的免疫細胞,對于機體識別病原微生物、抵抗感染至關重要,然而樹突狀細胞過度活化及分泌大量白細胞介素6等炎性細胞因子,會破壞機體免疫平衡而引發持續有害的炎癥性免疫病理損傷,甚至導致炎癥相關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病的發生。
曹雪濤與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暨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娟講師等發現,Rhomboid家族成員Rhbdd3分子能顯著抑制病原體觸發的樹突狀細胞活化及白細胞介素6等炎性細胞因子釋放,進而抑制機體炎癥損傷及自身免疫病的發生。
借助于復旦大學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田教授團隊制備的Rhbdd3基因敲除小鼠,研究人員發現,基因敲除老齡小鼠出現腸道、肺臟、腎臟等多器官炎性細胞浸潤,血清中自身抗體水平及炎性細胞因子水平顯著升高,更易發生炎癥損傷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表明Rhbdd3是一個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的關鍵性抑制分子。
而進一步的研究表明,Rhbdd3通過與信號轉導分子NEMO及抑制性因子A20分子相互作用,維持體內T淋巴細胞功能的免疫穩態,進而在整體水平上抑制自身免疫病的發生發展。
新聞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