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更好的控制檢驗樣品溶血?
發布時間:2014-12-9
作為導致分析前誤差最普遍的原因,如何在避免發生溶血的情況下進行采樣呢?
許多變量有助于取得高質量的,非溶血血液樣品?刂圃嚬芎脱荛g的血流是取得合格樣品的基礎。影響血流的因素包括:針頭大小,吸力,血管的粗細和質量以及用于采血的設備。將血液直接輸入到真空采血管內將控制針頭到試管間的血流,最小化輸入時發生的溶血現象。當把血液抽到注射器內時,應盡量使吸引力最小化。竅門是拉回注射器并一點一點地灌滿血液,在這個過程中控制血流。這個方法在將血液從注射器輸入到收集試管中時同樣適用。允許真空采血管將血液引入到試管內而不是推-要保持適宜的壓力。
實驗室應如何檢查樣品以鑒別溶血?
生化分析儀上的自動溶血指數測量是目前快速而且可靠的方法,可以檢測樣品中溶血是否存在并對其進行相關量化。與目測檢查相比,自動化方法在檢測溶血是否存在以及在相似顏色干擾物質如膽紅素的區分上更加敏感和可再現。值得注意的是,自動化方法允許與實驗室信息系統進行直接的電子通信。
何種溶血是過度溶血?
由于分析物的不同,標準也不是統一的。生化分析儀生產商通常會提供可以使臨床結果產生顯著變化的單獨分析物溶血等級指南。但是相關改變實驗室結果的溶血溢出量并無標準的指南。使結果內血鉀發生改變的相關游離溶血濃度校正因數已經發表,但是由于不同個體間相關性可能產生差異,因此不推薦使用。
實驗室中通常采取不同的方法解決此類問題。當采用一臺新的生化分析儀時,使用實驗室的數據鑒別某些細胞內濃度高的分析物由溶血引發顯著臨床改變的點。該方法可使用戶最優化電子病歷中的標記,F在提出一點對醫師的警示:僅當臨床結果顯著變化可能性高時才能使用這種方法。在這個電子信息豐富的年代,通常會發生警示疲勞。實驗室需要提高覺悟為醫師提供合理實用的警示。
如何向醫師報告溶血現象?
是否報告取決于分析物及其溶血等級。在選擇取消所有溶血報告時需要特別小心。在患者有過溶血歷史的情況下,則須更加小心。
生理原因和報告延遲會誤導醫師并對護理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
許多的實驗室選擇將全部樣品都進行報告,但是對最嚴重的溶血附有說明。說明樣品已經發生溶血并可能誤導實驗室結果。對溶血等級添加限定符可以幫助醫師判斷其影響結果的程度。但是,對于附有的任何注釋,都需考慮其對于電子病歷顯示的實驗室結果的影響。對于醫師來說報告上顯示結果的區域注釋和標注是否清晰可見。如果模糊不清,即使最有價值的注釋仍會毫無用處。
實驗室能否有效改善溶血發生率?
實驗室絕對能夠這樣做。在醫院內要求對護士和工作人員普及協作的知識。對設備和采血行動實行標準化管理,對臨床意義進行明確,提供特殊單位反饋,這可以使全院住院患者的溶血發生率降低50%。必須提高“好樣品產生好結果”這一覺悟。